央廣網財經北京8月27日消息(記者婁書銘 王照地)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大多偏好中低風險產品,然而記者採訪mSATA發現,這些產品的風險是高是低,實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投資者忽略了目前理財產品的評級都是發行銀行自己評定的,多少有點“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意味。
  理財產品風險評化療副作用級 銀行自定義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大多劃分為五個等級ddr4風險,由低到高。今年上半年,三級風險以下的個人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占比高達99.79%,顯示投資者對中低風險產品的偏愛,然而這樣的風險評級本身,就有風險。
  工商銀SD記憶卡行一位客服人員透露,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是由工行自己評定,屬於內部資料,僅供客戶參考。
  工行客服:理財產品風險是有等級的,太平洋房屋可以通過工行官方查詢說明書。
  記者:級別是誰認定的?
  工行客服:銀行內部的一個評級。
  記者:就是工行自己評級,是嗎?
  工行客服:對對對。
  記者瞭解到,上海浦發銀行,有關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也是先由浦發的理財分析師評定,然後再交由監管層審批,發行。
  自定義評級依據在哪裡?
  那麼,各大銀行理財產品的評定依據是什麼?銀監會或者行業內是否有具體的量化標準?中國民生銀行某客戶經理說,銀行評定理財產品風險等級,依據的是銀監會下發的文件通知,監管很嚴格。
  客戶經理:產品的評級是民生銀行根據銀監會下發的文件,投資對象去評的,銀行評的,各個銀行都是一樣的,統一標準。
  這位客戶經理所說的銀監會文件,是指今年7月11日,銀監會印發的一個通知,也叫做35號文件。文件中只是規定了風險評級大概要依據的幾個因素,具體包括:理財產品的投資範圍、投資資產和投資比例;產品期限、成本和收益測算,以及發放銀行開發設計的同類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和運營過程中的各類風險,但是沒有規定評級細則。
  風險評定細則缺失 理財產品客觀公正引質疑
  有理財分析師認為,同樣的產品,放在不同的機構去銷售,從理論上講風險評級是不一樣的。“比如四大行發行一個200億的理財產品都不算什麼,而股份制銀行2、3個億的產品都算很大了,即使產品類似,他們評級肯定會有區別。”
  因此,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僅限於投資者對同一家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比較,很難進行全市場的橫向比較。財經評論員葉檀就此認為,每家銀行都應當建立本銀行所有理財產品的比較平臺,將信用公開化、透明化。
  葉檀:理財產品的設計、技術、信用,必須是要通過公開、透明來解決,不是給某個理財產品評級,而是給銀行發出的理財產品有一個網站,列明所有理財產品以前的情況比較,現在這個方面做的是非常不足的。
  現在,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借鑒,比如一些銀行會引入第三方評級機構,如打包給具有基金評價業務資格的10家評級機構等。但不少觀點認為,沒有統一的風險評價細則,難言客觀公正。
  (原標題:理財產品評級亂象:銀行自己評受質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f92yfgl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